阿旃陀石窟 Ajanta Caves 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村的瓦古爾納河谷,是在離谷底76米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的一處佛教廟宇,四周風景如畫。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為佛殿、僧房而開鑿的。共二十九洞。約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6、7世紀,建設達七百餘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圖案和壁畫等。現存最多的是壁畫。主要表現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宮廷生活。阿旃陀石窟的繪畫和雕塑,作為佛教藝術的經典之作。
大部分的印度景點都是可以搭到門口直接進入,阿姜塔石窟要在一處入口處集合,在搭上景區提供的交通車一起搭到阿姜塔石窟,這和中國的景點很像啊。
根據考古的標記,阿姜塔石窟目前可以參觀的29石窟,依序排列在山壁之上,每一處洞穴都是印度石窟藝術的精品,文字敘述採自百科全書資訊,我是朝聖藝術的搬運工,我不生產朝朝聖藝術文字,因為旅途上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藝術。
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靜靜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脈中,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直到19世紀一群狩獵的英國官員在追捕獵虎的時候,才無意間發現了這片古老的藝術天地,後來,人們發現門外的石像同中國高僧玄奘的記載完全相同。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西距奧蘭加巴德106公里。整個石窟群長500多米,29個洞窟呈鐮刀形展開在崖壁上,石窟有百年曆史,是辛勞智慧的古印度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石窟包羅萬象,景色優美,氣勢壯觀,洞壁上刻有精美的壁畫、修道院、壁畫記錄了佛教藝術、歷史和幾個印度的王室生活,壁畫栩栩如生。阿旃陀石窟群集繪畫、雕刻佛教和歷史為一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阿旃陀”一詞源於 阿旃陀石窟群由29座佛教洞窟組成,其中一些建造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從建築形式上基本分為支提與毗訶羅兩類。它們傳承Theravada和 阿旃陀石窟開鑿在Waghora河邊的一個馬掌形狀的懸崖之上。從東到西依次編號為1-29。第9、10、19和26窟為支提,其餘25座皆為毗訶羅。支提窟當中置窣堵婆,天然岩鑿,內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訶羅內部陳設簡單,有石床、石枕和佛龕。石窟內有精美的壁畫和精工細鑿的雕刻,因建成時間不一,各具特色。內容描繪了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和宮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戰爭、樂舞以及勞動人民狩獵、畜牧、生產等場面,內容十分豐富。
阿姜塔石窟 第1窟
第一窟,寬19.5公尺,高4.1公尺,內有二十根柱列環繞,大廳三壁共設有14小室,進入第一窟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即使歷經千年的歲月牆壁上的佛像彩繪依然色彩豐富,再加上全室的石室開挖難度極高,要如何開鑿出如此鬼斧神工的藝術品。
蓮花手菩薩,約五世紀至六世紀上半繪製
金剛手菩薩
第一窟佛像,笈多王朝作品,佛說法像
石窟天花板
右手邊是南傳佛教本生第506篇,講述龍王的故事。
石窟壁畫,第一窟非常精采,我在這一窟停留很久。
阿姜塔石窟 第2窟
第2窟以其牆壁、天花板和柱子上保存的繪畫而聞名。第2窟始建於 460 年代,但大部分雕刻於公元 475 至 477 年之間,可能是由一位與哈里塞納皇帝關係密切的女性贊助和影響的。它的門廊與第一窟完全不同。就連立面的雕刻也似乎不同。洞穴由堅固的柱子支撐,並裝飾有圖案。前廊由兩端的柱狀前庭支撐的細胞組成。
大廳有四個柱廊,它們支撐著天花板並圍繞著大廳中央的一個廣場。廣場的每個臂或柱廊都與大廳的相應牆壁平行,在它們之間形成一條過道。柱廊的上方和下方都有岩梁。首都被雕刻和繪製有各種裝飾主題,包括裝飾、人類、動物、植物和半神圖案。主要雕刻品包括女神Hariti 的雕刻品。她是佛教神靈,原本是天花魔女食童子,佛陀將她轉為生育、順產、保護嬰兒的守護神。
第2窟右上方式相師占夢圖,描述佛陀母親摩耶夫人白象入胎,父親淨飯王請來相師,占卜佛陀出生的故事。
阿姜塔石窟 第4窟
第4窟印度考古調查將其追溯到公元 6 世紀,是由馬圖拉 (秣菟羅) 贊助。
洞內呈方形,內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其兩側是菩薩和天女在上方盤旋。它由一個陽台、一個柱狀大廳、一個帶有前廳的密室和一系列未完成的牢房組成。這座修道院是阿旃陀洞穴中最大的,面積近 970 平方米(10,400 平方英尺)(35m × 28m)。門框精雕細琢,右側為八大救難菩薩。陽台的後牆包含一連串的觀世音菩薩盤面. 洞穴的天花板倒塌可能影響了它的整體規劃,導致它不完整。只完成了佛像和主要雕塑,除了主辦方認為最重要的元素外,洞內的其他元素從未繪製過。
這是我認為很美的一窟,佛陀端坐在中,四周圍菩薩身姿,是我們熟悉的佛像藝術。
第4窟保存良好的佛像很多
佛像端坐,上下已經出現飛天的石刻,感覺是那個熟悉的敦煌飛天。
佛龕內佛陀座下,出現兩隻鹿,這讓我想起藏傳佛教轉法輪
精美的印度石窟佛像藝術,博大精深。
阿姜塔石窟 第7窟
第 7 窟也是一座修道院(15.55 × 31.25 m),但只有一層。它由一個聖所、一個有八角柱子的大廳和八個供僧侶使用的小房間組成。聖所佛以講經的姿勢示人。有許多講述佛教主題的藝術面板,包括佛陀與 Nagamuchalinda 和 Sravasti 的奇蹟。
石窟之外,天氣挺熱的,休息中。
阿姜塔石窟 第9窟
第 9 窟和是公元前 2 至 1 世紀的禮拜堂,第9窟壁畫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繪製於公元前後,以本生故事為主。佛教認為,佛陀是已入涅槃、徹底擺脫業報輪迴的聖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徵性手法來表現,如法輪、蓮花、小白象等。
看起來比較像是宗教集會之第。
第10窟上有彩度很高的圖畫。
經過1000多年的歲月,斑駁殘破的佛像。
阿姜塔石窟 第11窟
第 11 窟是一座建於 5 世紀後期的修道院(19.87 × 17.35 m)。[114]洞穴陽台有八角形軸和方形底座的柱子。陽台的天花板上有花卉圖案和侵蝕浮雕的證據。只有中央面板是可辨別的,其中可以看到佛陀,在他面前排列著祈禱的信徒。[174]在裡面,洞穴由一個大廳和一個長長的岩石長凳組成,通向六個房間。另一個有柱子的陽台在一個聖所中結束。
佛陀坐在一個不完整的佛塔上,有四個牢房。洞內有幾幅畫有菩薩和佛像。其中,Padmapani、一對聚集在一起祈禱的夫婦、一對孔雀和一幅女性人物畫都以最好的狀態倖存下來。這個洞穴的聖所可能是阿旃陀最後建造的建築之一,因為它有一條繞坐佛的繞行路徑。
阿姜塔石窟 第16窟
第16窟的畫作數不勝數。敘事包括各種本生故事,也就是佛陀的生平故事,壁畫描繪了我們熟悉的難陀的皈依、舍衛城的奇蹟、Sujata的供養等等,石窟內畫作太過殘破很難一眼辨識出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以下網址,有關於每一幅畫的故事。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Cave_16,_Ajanta
阿姜塔石窟 第17窟
第 17 窟(34.5 m × 25.63 m)連同入口處有兩隻巨大石像的第 16 窟和有臥佛的第 26 窟是印度教瓦卡塔卡總理瓦拉哈德瓦贊助的眾多洞穴中的一部分。第 17 窟有國王Upendragupta 的一個長銘文,他解釋說他“花費了大量的財富”來建造這個寺院,給信徒們帶來了很大的滿足。總之眾所周知,Upendragupta 贊助了阿旃陀的至少 5 個洞穴。他可能在宗教追求上花費了太多財富,因為他最終被阿斯瑪卡人的襲擊打敗了。
第 17 窟修道院包括一個柱廊門廊、許多風格各異的柱子、內部大廳的柱廊設計、位於洞穴深處的神殿前廳、更大的窗戶和門以提供更多光線,以及廣泛的綜合雕刻印度眾神和女神。[200]這座修道院的大廳面積為 380.53 平方米(4,096.0 平方英尺),有 20 根柱子。[198]雕刻的規模宏大也引入了錯誤,即取出過多的岩石來塑造牆壁,斯賓克說,這導致洞穴向後方張開。
第 17 窟有 30 幅主要壁畫。第 17 窟的繪畫描繪了各種形式和姿勢的佛陀 - Vipasyi、Sikhi、Visvbhu、Krakuchchanda、Kanakamuni、Kashyapa 和 Sakyamuni。還描繪了觀音,烏代因和笈多的故事,那拉吉里的故事,生命之輪,一個慶祝各種古代印度音樂家的面板和一個講述辛哈拉王子遠征斯里蘭卡的面板。[203] [204]敘事壁畫描繪了各種本生故事,如沙丹塔、哈斯蒂、哈姆薩、維桑塔拉、蘇塔索馬、馬哈卡比(有兩個版本)、沙拉巴哈米加、馬查哈、馬蒂波薩卡、沙馬、瑪希沙、瓦拉哈薩、西比、魯魯和黑藏本生。這些描繪融入了第一千年早期文化和社會的規範。它們展現的主題多種多樣,如海難、化妝的公主、調情場景中的戀人,以及一對男女坐在酒杯上的飲酒場景。一些壁畫試圖通過在同一場景中共同描繪動物和服務員來展示本生故事不同部分的關鍵人物。
阿姜塔石窟 第19窟
第19窟禮拜堂的入口立面華麗。兩個帶有凹槽花卉圖案和雕刻花環的圓柱支撐著門廊。,非常精美的雕塑。
第19窟右側的佛龕
第 19 窟是一個禮拜堂(chaitya griha,16.05 × 7.09 m),可追溯到公元 5 世紀。大廳展示了彩繪佛,以不同的姿勢描繪。現在可以通過以前雕刻的房間參觀這個禮拜堂。大廳前面的這個房間的存在表明,最初的計劃包括一個供信徒聚集和等待的曼荼羅風格的庭院。
第19窟是以其雕塑而聞名的洞穴之一。它包括帶有蛇冠保護佛陀的娜迦人物,類似於古代耆那教和印度教傳統中的精神聖像。禮拜堂是圓形的,有 15 根柱子將它分成兩個側過道和一個中殿。圓形柱子上有花卉浮雕和一個凹槽軸,頂部有佛像。接下來,在首都的佛陀是在印度其他地方發現的大象、馬和飛天頭飾,反映了笈多帝國藝術品的風格。
拜堂內側走道的牆壁和天花板上都掛滿了繪畫。這些展示了佛像、鮮花,並在左邊的過道上再次展示了“母子”的傳說。
阿姜塔石窟 第23窟
第23窟比較小,在阿姜塔大型石窟外側都有巨大石柱作為裝飾,第23窟只有一處小門,可能是經費問題沒有進行較大的雕刻,不過相對的也比較隱密。
第23窟是一處看起來尚未完工精雕細琢,比較簡單的小石窟。
阿姜塔石窟 第24窟
第24窟尚未完工,讓我們看到古代在開鑿石窟的半成品,
阿姜塔石窟 第26窟
第26窟外側,在阿姜他我認為每一座石窟各有特色,但這一窟肯定是經典,裡面有一尊臥佛。
第 26 窟是一個禮拜堂 chaityagriha,25.34 × 11.52 m,並帶有 Vihara 設計元素。銘文指出,一位僧人佛陀和他的侍奉阿斯摩卡國王的朋友大臣贈送了這個巨大的洞穴,銘文包括一個願景陳述和目標,即“在山上建立一座紀念碑,只要月亮和太陽繼續存在,就可以持續下去”,沃爾特·斯賓克 (Walter Spink 翻譯道。建造者很可能在第 26 窟專注於雕塑,而不是繪畫,因為他們相信石雕比牆上的繪畫更經久耐用。
第 26 窟的雕塑製作精巧,更為複雜。它是最後挖掘出的洞穴之一,根據 ASI 的說法,銘文表明是 5 世紀末或 6 世紀初。洞穴由一個帶有側通道的apsidal大廳組成,用於繞行(pradikshana)。這條小路充滿了雕刻的佛教傳說,走道右側的三幅舍利子奇蹟,以及各種手印的坐佛。其中許多是後來由奉獻者添加的,因此妨礙了最初規劃者的目標。藝術品從過道的牆上開始,就在入口的左側。
後殿的中央是一座岩石雕刻的佛塔。佛塔正面有佛像,底部有18幅,上有18幅,上有三層托羅納,安達(半球形)佛塔上雕刻著飛天。在佛塔的頂部是一個九層護身符,它是大乘宇宙學中九輪轉輪(佛教)天堂的象徵。牆壁、柱子、支架和三壇上廣泛雕刻著佛教主題。這個洞穴中的許多牆壁浮雕和圖像都遭到嚴重破壞,作為遺址保護工作的一部分,它們已被修復。
大殿左側有一尊巨大的臥佛,體態優美。
左走道壁,佛陀大涅槃,或臨終佛陀。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尊臥佛,躺在大殿左側。
陀的誘惑;雕刻在下面的瑪拉的女兒們正試圖勾引他。瑪拉在右上角。
第 26 號洞與其左翼之間,刻有Rashtrakuta Nanaraj(穆爾泰和 Sangaloda 板塊中提到的)朝臣的銘文,時間為 7 世紀末或 8 世紀初。這是阿旃陀最後的銘文。
旃陀洞穴藝術是了解公元前 2 世紀至公元 5 世紀印度本土人口的文化、社會和宗教信仰的窗口。不同的學者從性別研究、歷史、社會學和南亞人類學的角度對其進行了不同的解釋。所描繪的服飾、珠寶、性別關係、社會活動至少展示了皇室和精英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描繪的普通人、僧侶和仙人的服飾. 他們在公元 1 世紀中期左右“照亮了印度的生活”。
.
令人驚嘆的阿姜塔壁畫,阿旃陀石窟繪畫是古印度社會經濟信息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大多數繪畫創作時期,即公元 5 世紀,印度與外國文化的互動。根據印度歷史學家Haroon Khan Sherwani 的說法:“阿旃陀的畫作清楚地展示了佛教的世界性特徵,它為所有種族的人打開了道路,希臘人、波斯人、薩卡人、巴列瓦人、貴霜人和胡納人”。外國人的描繪比比皆是:據斯賓克說,“阿旃陀的畫作充滿了這種外國類型。” 在所謂的“波斯大使館場景”中,它們有時會成為誤解的來源。這些外國人可能反映了當時的薩珊商人、遊客和繁榮的貿易路線。
據阿旃陀最受尊敬的藝術史學家之一沃爾特·斯平克 (Walter Spink) 說,到公元 475 年,這些洞穴已成為印度人備受推崇的地方,聚集了成群結隊的“旅行者、朝聖者、僧侶和商人”。在公元 460 年初至公元 480 年初之間的短短 20 年間,該遺址被地區建築師和工匠徹底改造成了現在的形式。斯賓克說,這一成就使阿旃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創造性成就之一”。
阿姜塔石窟 Ajanta Caves 更多照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