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boss1528.jpg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與函谷關、仙霞關、劍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2015boss1570.jpg

我來到位於山西的雁門關,這座關卡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邊防要塞,雁門關並不是一座關卡,而是由城牆組成的關卡群,建築規模龐大,是非常的重要的關卡。

雁門關入口,現在新修建的,新的關卡是用來收門票的。

2015boss1455.jpg

穿過城門

2015boss1456.jpg

2015boss1462.jpg

一進入雁門關,感覺這座雁門關真是有夠大,古代駐軍達到上萬人沒有問題,簡直是一整座山頭。

2015boss1464.jpg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鏇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

2015boss1466.jpg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 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2015boss1473.jpg

《 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鏇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 五代十國、 宋、 遼、 金、 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

2015boss1474.jpg

雁門關的城牆非常厚實,要用投石車打破缺口基本上不可能,易守難攻的要塞。

2015boss1475.jpg

天險門

雁門關是一座連接長城的關卡

2015boss1477.jpg

2015boss1480.jpg

東門外北側建有“ 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牧。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

2015boss1485.jpg

明末清初的著 名學者 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

2015boss1486.jpg

2015boss1490.jpg

關內小路,往內走就可以前往山西

2015boss1491.jpg

雁門關驛站,就是古代行人通關時在此補充休息之處,古代應該很熱鬧

雁門關有一處重要之處,這裡雖然是仿古復原,但肯定有很多歷史名人在此待過。

2015boss1495.jpg

漢朝大將李廣、霍去病、衛青,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宋朝楊家將楊曄,唐朝大將薛仁貴,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將,難怪雁門關自古是將士立功之地。

說明牌上有一位周遇吉大家比較陌生,前幾天玩遊戲剛好看到寧武關讀到此人,周遇吉是一位明朝最後一戰的總兵大將,與李自成激戰在山西,退守寧武關後與李自成大戰在寧武關,城破身亡,全身被弓箭射成刺蝟仍在激戰,老婆是蒙古人,站在屋頂射箭直到全軍覆沒,此上李自成農民大軍雖勝但全軍受到重創,李自成心驚戰後和將領商量說,此關卡都如此惡戰,後面還有居庸關,我們還是退回西安吧! 如果不是山西官員主動遞上降表,歷史就要改寫了。李自成進軍到北京時,軍隊手足多有重創,也間接造成山海關大敗,所以周遇吉是一位差點改變歷史的軍事將領,有極高的軍事才能。

2015boss1496.jpg

公主洞,王昭君曾在此出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

帝王洞,在這裡待過的皇帝赫赫有名,周穆王、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孝文帝、隋煬帝,無一不是歷史上知名的帝王,中國歷史上應該沒有比雁門關強的關卡重鎮了。

 2015boss1499.jpg

雅士洞,大詩人蔡文姬、大詩人李白、科學家沈括.....

2015boss1502.jpg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 萬里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2015boss1504.jpg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 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 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

2015boss1506.jpg

忠武堂,楊家將

2015boss1507.jpg

古代碑文

2015boss1508.jpg

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 衛青、 霍去病、 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里,復收余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

2015boss1510.jpg

雁門關樓上

2015boss1509.jpg

這條小路肯定1000年以上沒有改變,往下走又是關內了,傳說中的過關了,古今中外無數名人在此經過,雁門關戰役大部分在關外打的,所以白骨堆積成山,關內關外環境差很多,難怪匈奴一直想要進關。

2015boss1511.jpg

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2015boss1513.jpg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 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 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 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2015boss1514.jpg

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時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辱國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狽出走。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在雁門留下了逃跑的腳印。當時,正值秋天,氣候酷熱, 慈禧、 光緒和王公隨從顛沛至此,饑渴難忍,曾在關門左側靖邊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後又匆匆出發了。傍晚,慈禧一行宿關南陽明堡賈宅。光緒帝面對賈宅“五世同堂”的門匾和堂內神龕上“一心念佛”的橫幅,聯想內憂外患的處境,在東家門板上寫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貴,一心念佛見如來”的聯句,藉以抒發一個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頹敗情懷。這與李牧、楊業等抗戰英雄恰成顯照的對比。

2015boss1515.jpg

西周時候雁門關還是自然意義上的一座關。到戰國末期,雁門關已成為天下一座著名的軍事要塞。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有形》篇載:“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勾注即雁門。九塞指“河北的井陘、令疵、居庸,河南的大汾、澠陀、荊阮、方城、淆阪和山西的勾注”。在這一時期,雁門關上發生了幾起重大歷史事件,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周穆王西巡;二是趙襄子滅代;三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2015boss1516.jpg

往關內走的小路

2015boss1517.jpg

雁門關全景

2015boss1518.jpg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北方的匈奴、鮮卑趁隙發展壯大。特別是鮮卑族歷經三國、西晉、東晉等上百年的發展,至385年左右,鮮卑族已在雁門關北面建起強大的北魏王國。北魏登國元年正月,15歲的拓跋矽當上了代王。4月,代改國號為魏。北魏正式建國。北魏登國十年(395年)後燕王慕容垂死,諸子爭位,國內大亂。拓跋矽覺得時機來了,於第二年親率40萬大軍,越過雁門關,向後燕王國發起毀滅性的一擊。

2015boss1519.jpg

左將軍李採為雁門人,親率5萬精銳騎兵為前鋒,一路過關斬半,勢如破竹。北魏大軍入關後,前後綿延20餘里,旌旗蔽日,殺聲驚天動地。後燕兵全線潰退。北魏大軍追至晉陽,將晉陽城團團圍住。後燕遼西王慕容農出戰,大敗,逃回晉陽城,後燕司馬慕容輿嵩閉門不開。慕容農無奈,只得率部下向東南方向逃走。北魏兵窮追不捨,至潞城兩軍再戰,慕容農全軍覆沒,慕容農隻身逃入中山。另一支北魏騎兵略地汾川,俘獲後燕丹陽王慕容德。北魏進占山西中部、西部、東南部地域。北魏與後燕的這次決戰是十六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為北魏的強盛乃至統一中國北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數年後,後燕滅亡,北魏統一中國北部大半疆域,一個新的王朝崛起於中國的北部。

2015boss1520.jpg

北魏定都大同,雁門關是其南部屏障。伴隨著北魏王朝的崛起,雁門關的名稱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雁門塞之名在雁門郡內遷代州城後就不斷出現。《三國志·鮮卑傳》載,黃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授步度根為保塞鮮卑大人、歸義王,以保太原、雁門二塞。《晉書·武帝紀》載,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年)正月,匈奴右賢王劉孟叛晉出雁門塞,十一月還并州,刺使劉欽等擊破之。北魏泰常四年(419年),雁門關之名第一次出現於北魏的歷史書籍上。《魏書·禮志》載:“泰常四年四月,拓跋嗣南巡,幸雁門。五月觀漁獵於漯水。八月東巡,幸代,至雁門關,望祀恆岳。”此後雁門關的名稱便逐步代替勾注塞的叫法。在這一時期,人類對雁門關的認識也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成書於這一時期的《地道記》載:“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勾注為之首。”《水經注》、《輿圖志》則乾脆說:“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已成為天下最為重要的一處隘口。

2015boss1522.jpg

雁門關發展至隋朝時第一次出現了專管雁門關的職官。光緒《代州志》載:“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曰雁門。大業初置郡,有關官、有長城、有累頭山、夏屋山。”到唐朝時出現了建關的記載。《唐書》載:“西陘,關名也,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鏇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這個雁門關就是周穆王西巡時的“絕隃之關蹬”、漢武帝發萬人治理的“雁門險阻”、當地老百姓稱之為鐵裹門的勾注塞。 

2015boss1523.jpg

唐朝中期暴發了一次足以動搖唐室根本的大亂,這次大亂被後世史家稱之謂“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中有一個名叫郭子儀的人物出現在歷史的視野中。郭子儀是唐朝中後期一位重要的人物。當安祿山的叛軍占領山西北部地域時,郭子儀率大軍平定雲中、朔州等地,並開闢翻越過雁門山上的東陘關,然後過井陘,進入河北境內。

2015boss1524.jpg

元朝末年,由於戰火紛飛,代州大地遭受了一場空前劫難,“車騎蹂躪重於他鄉”,廟觀、衙署、民居等許多建築夷為廢墟。明朝建立後,其最大的外患依然來自於北邊。終明之世,狼煙滾滾,邊患不斷,而最終將大明王朝踩在腳下的仍然是來自北部的滿族鐵蹄。因此到明朝時,邊防建設始終是朱明王朝關注的焦點。作為屏護中原及明都城北京的雁門關,是有明以來重點建設的邊防要塞之一。在邊關建設上,明朝在加強西陘關建設的同時,重點建設了東陘關。

2015boss1525.jpg

東陘關位於西陘關東7.5公里處,與西陘關同為雁門山上貫通南北的險要關隘。從現有史料看,東陘關之名就出現於這一歷史時期。《唐書》載:“雁門山上有東陘關、西陘關。”唐宰相杜佑說:“東陘關甚險固,與西陘關並為勾注之險。”東陘關這個被埋於歷史深處的亮眼珍珠終於被大唐的戰略家、軍事家們給挖掘出來,並從此與她的姊妹關西陘關一同活躍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

2015boss1530.jpg

西陘關、東陘關並稱為雁門關。兩關在歷史上演繹的最為精彩的一出大戲發生在北宋時期。北宋時期雁門關的地位凸顯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雁門山是宋遼兩國的國家分界線,雁門關成了關乎大宋朝安危的咽喉要塞。縱觀整個北宋歷史,雁門關上始終飄蕩著濃濃的狼煙。

2015boss1532.jpg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大遼國皇帝耶律賢親率10萬精銳騎兵向宋王朝發起進攻。雁門關上又燃起滾滾的狼煙。遼兵所走的就是“安史之亂”中郭子儀所穿越過的那條山路,從今日新廣武口進入雁門關峽谷,然後翻越東陘關,過南口,進入代州境內。 

雁門關上歡呼的遊客。
2015boss1534.jpg

光緒《代州志》載:“關城洪武七年築,周二里有奇,嘉靖中增修。萬曆二十五年夏築,門樓久圮。”從現在留下的歷史遺存看,東陘關關城周長10公里,牆高7米,磚石砌築,洞門三重,即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石匾刻“天險”二字,門上建有雁門樓,門外東側建有靖邊寺,祀戰國名將李牧。西門石匾刻“地利”二字,門上有樓,曰“六郎祠”。門外建有關帝廟。西門外有東西向的門洞,門額石匾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磚鐫聯語一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關城內正北高坡上建有駐軍營房,南為校場。東陘關、西陘關中間有石頭長城相連,傍山就險,氣勢十分雄偉。

2015boss1535.jpg

同時在東陘關、西陘關前各建有一座屏護關塞的堡城。西陘關前的曰舊廣武城,為金朝時所建,至今保存得相當完整。東陘關前的曰新廣武城,為“明洪武七年創置,萬曆三年(1575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同時對雁門山一線所有隘口堡寨進行重新加固,並駐軍防守。

2015boss1536.jpg

在大規模建設關城的同時,雁門關長城也得到修復,兩關四口十八隘之間均有長城相連,長城向外延伸與外長城相接。

2015boss1537.jpg

2015boss1539.jpg

為了加強戰略防禦縱深,明朝的軍事家們又在雁門關內側修建了除代州古城外的39座城堡。這些城堡均為磚砌,牆高10米,設有4門。至明朝中後期,由於多數堡鋪坍塌,遂於各險要處又建起12座較大的城堡,即於滹沱河北岸構築起一道新的防線。這就是代州境內著名的“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以代州古城為中心,城城相望,互為倚防,分則各自為戰,合則左右相攻,連成一個龐大的軍事防禦網路。

西門之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地利”。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一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關城之北築有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內有一對石獅、一豎石旗桿和一面石碑,碑文記述趙國名將 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

2015boss1541.jpg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 李牧常駐雁門,憑藉關城之險,慎重防守,擊敗匈奴十萬人馬;漢朝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曾經率兵和匈奴在此廖戰,大獲全勝,威震塞外;隋揚帝楊廣曾經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唐將薛仁貴曾經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 北宋楊業也曾幾齣雁門大破遼兵,使其聞風喪膽,博得“楊無敵”稱號。英雄業績,不勝枚舉;生動故事,廣為人知。

2015boss1543.jpg

2015boss1545.jpg

來到雁門關一遊,就像走了一趟中國歷史教科書。

 

雁門關 更多照片

2015boss1546.jpg

2015boss1547.jpg

2015boss1548.jpg

2015boss1549.jpg

2015boss1550.jpg

2015boss1552.jpg

2015boss1553.jpg

2015boss1554.jpg

2015boss1558.jpg

2015boss1560.jpg

2015boss1563.jpg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